4月的大理,微風輕微的拂過巖壁,山里還是有一些薄霧。第三次落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國家4A級景區石門關的中國攀巖自然巖壁系列賽,鳴哨開攀。全國各地的攀巖者在此集結,以巖壁為舞臺,演繹著勇氣與堅持的故事。
自然饋贈的“巖壁考場”:場地挑戰與專業籌備
運動員在比賽中
石門關景區的花崗巖巖壁成為本次賽事的天然考場。相較于以往在半山腰的賽事,今年首次啟用的下方區域場地,步行距離縮短至20分鐘內,極大提升了運動員、裁判及觀眾的便利性。然而,自然的饋贈總伴隨著考驗——花崗巖巖壁的手點小、腳點濕滑,加之山間頻發的夜間雷雨,讓線路充滿不確定性。
開線團隊賽前開線中
為應對這些挑戰,賽事籌備團隊提前展開“巖壁開荒”。由資深戶外開線團隊對巖質進行評估,清理雜草與松動碎石,并標記出可行支點,最終規劃出3條兼具觀賞性與挑戰性的線路。定線員謝衛成透露,今年線路角度較往年減小,但對平衡能力的要求更高,“許多運動員因早期較少接觸此類花崗巖中坡度巖壁,習慣用手死抓著攀爬,而這里更需要細膩的腳法和身體協調?!?/p>
定線員的巖壁哲學:自然與室內的對話
作為多次參與全國賽事定線的資深從業者,謝衛成在自然巖壁與室內巖館之間找到了平衡。他坦言,早期癡迷戶外攀巖,曾赴世界各地體驗不同巖質,能讓人盡情享受自然環境帶來的獨特體驗。
主定線員謝衛成
雖然戶外攀巖有其獨特的魅力,但謝衛成表示:“這并不代表我不認同室內攀巖,平常在我不去野外的時候,我也會在室內巖館訓練?!?/p>
他補充道“如果你要非讓我從兩個里面選一個,那么我會選擇自然巖壁,因為戶外會讓我感覺更純粹一點,那個環境也讓我更享受一點?!?/p>
少女的巖壁獨白:在挑戰中書寫成長
賽事中,兩位來自廣西馬山的少女選手——韋雅靈與馬瑩瑩,成為賽場上的青春注腳。她們比同類女孩多了一份韌勁,在巖壁上編織著自己的夢想。
韋雅靈
韋雅靈帶著“不服輸”的勁頭重返大理賽場。去年成績不佳的她,今年憑借隊內突出實力再次出征。面對巖壁上的泥土與滑點,她笑稱“踢下石頭時也會慌,但想到父母向村里人分享自己的成績,就想拼盡全力”。開始思考升學問題,攀巖成績的起伏、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讓她時常陷入emo。訓練時爬到一半,這些思緒涌上心頭,她甚至會情緒崩潰。但她將攀巖視為“破局之路”:“我想靠成績考上高中,讓質疑的人看到,攀巖不是‘不務正業’?!?/p>
馬瑩瑩在比賽中
馬瑩瑩的攀巖之路則始于校園選拔,因“不用上晚自習”的好奇報名,從200人中脫穎而出。疫情期間曾因比賽停擺陷入迷茫,教練的一句“放棄容易,但巔峰只留給堅持的人”讓她重拾斗志。首次征戰大理,她被這里的長線路難住了:“馬山的巖壁抓點清晰,而這里每一步都要試探腳點,速度型選手的優勢被削弱了。”但她迅速調整,利用日常多項目訓練的積累,在預賽中穩扎穩打。教練的溫柔鼓勵與家人的開明支持,成為她的強大后盾——家族群里的加油聲,甚至清明時的玩笑“運動員10分鐘登頂”,都讓她感受到攀巖帶來的認同。
當夕陽為石門關的巖壁鍍上金邊,攀巖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這里,自然的險峻與人類的堅韌交相輝映,每一次攀登都是對極限的挑戰,每一次墜落都是夢想的伏筆。大理漾濞攀巖賽,不僅是一場競技賽事,更是一曲關于熱愛、堅持與成長的贊歌,在蒼山洱海間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