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閆羽
最近巴西國家隊因慘敗阿根廷而引發的換帥風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么巴西難產名帥?”撤下多里瓦爾之后,無論巴西隊內國腳們是不是真的更希望前主帥蒂特回歸,外界的主流聲音都是“必須請外教”——就算請不動安切洛蒂,也得是若熱·熱蘇斯這種類型。不過話說回來,在各大傳統足球強國當中,有類似問題的絕非僅此一家,比如英格蘭同樣被人詬病多年。而對于看球稍微有些年頭的球迷來說,還有一個現象大概早就注意到了,那就是曾經叱咤足壇的法國籍主帥們,如今已是行蹤罕見。
在本土都難找工作
單論國家隊,高盧雄雞當然沒有桑巴軍團那樣的問題,56歲的功勛主帥德尚仍在帥位。就算他已確定明年世界杯后掛印,也還有賦閑已久的齊達內能夠接班。然而在俱樂部層面,法國教頭卻早就風光不再,甚至從某種角度而言,還不如英格蘭人活得滋潤。這里舉個有趣的旁證:在2023年底推出的知名足球游戲《EAFC24》中,有兩個足球強國的教練很難抽到,甚至經常在UT模式的市場中“斷卡”,其一是巴西,其二就是法國,真是一對難兄難弟。
游戲里法國籍現役教練數量稀少,與官方授權的關系不小,但深究起來,還是因為現實里法國教頭過于弱勢。不信縱覽一下歐洲四大聯賽,英西意德所有球隊之中,可是只有一位主帥是法國籍——意甲熱那亞的維埃拉。而遙想當年,溫格、霍利爾曾在英超高舉大旗,其后輩齊達內更是以歐冠三連震驚寰宇。再算上一大堆檔次稍遜的名字,法國教練可以說在全歐乃至全世界都很活躍。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凋零”?大環境的改變被認為是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葡萄牙教練的崛起以及各俱樂部的外資化。自穆里尼奧躋身頂級名帥行列,為葡籍教練打開海外市場,來自這個國家的教頭們已經擠占了不少同行的空間。重點在于他們并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早就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前輩后生會相互宣傳造勢,更有超級經紀人門德斯的力量在背后支持。而俱樂部的外資化,用法國足球教練聯盟主席勒佐的話來說,“他們(外國人)接手后會怎么做?會堅持自己熟悉的東西,所以他們會從自己的國家招募人手?!敝档靡惶岬氖?,法甲最近的一次換帥,就是葡萄牙人豐塞卡在里昂接替了本土教頭薩熱,而里昂正是外資背景的球會,目前老板是美國人。
“甚至在法國,法國教練也越來越難找到工作,也沒有一位法國教練能在大俱樂部執教。”這句話聽上去是不是很耳熟?過去英國媒體經常這樣為英格蘭土帥哀嘆,如今法國足球教練聯盟主席也這么說,可見法國教頭的生存環境已經糟糕到了一定程度。而當法國人連展現自己執教能力的機會都很難拿到時,要想再出好教練、名教練那就太難了。
布蘭克目前在沙特吉達聯合執教
沒有少帥的機會
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法國教練“成才”的概率無疑變低了,但是請注意,眼下困境的出現并不能全怪別人,法國足球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病。比如說他們的教練缺少一種“品牌效應”,既不能像葡萄牙人那樣形成集體營銷的效果,也欠缺一些響亮的戰術招牌——類似于西班牙的“傳控足球”,德國的“高位壓迫”,意大利的鏈式防守以及荷蘭的全攻全守等等?,F任最成功的法國籍主帥德尚則一直被質疑戰術過于保守,其難看程度很難讓人把他推崇為“宗師”。至于“玄學大師”齊達內,他此前和皇馬綁定程度太高,戰術理念又自稱源自意大利人里皮。
除了很難自我推銷之外,法國教練的培養體系也存在弊端。他們的課程水平并不低,要點在于耗費的時間精力以及側重的能力。數年之前,法國曾經有過“亨利為做教練投機取巧”的討論,說的是法國名宿沒有選擇在本土進修,而是通過威爾士足協的課程拿到了教練執照——因為后者既便宜又快。這里我們就不用去質疑亨利的做法了,畢竟現任阿森納主帥阿爾特塔也走過這條路。另外選這個方案的法國名宿也遠不止一位,還有維埃拉、德塞利、吉諾拉,包括亨利目前在法國U21青年隊的助手克里希也是。
相較于在威爾士考證,法國的頂級職業教練資格證書BEPF則獲取難度更高,要求之嚴格也是出了名的。其課程由法國足協每年舉辦一次,申請者如果是前球員,需要有至少5年的職業教練員經驗,在法甲踢過150場比賽或者是至少10次入選法國國家隊。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各種初步認證,例如專門針對體育文化從業人員的國家高級文憑(DES)或者更高的資格證書。
限制更多,考核更復雜(學費也更貴),可以說代表著法國足協對教練培養的精益求精。但反過來考慮,這也為執教人才的快速成長制造了障礙,這種體系下少帥必然少見。就此蘭斯俱樂部經理拉庫爾曾經表示:“現在法國幾乎不可能有人能在40歲前完成BEPF的課程。而當你40歲才拿好證書,就剩10年(黃金)時間了,到50歲人們會認為你已經過氣,這就是問題所在?!眱赡昵埃瓗鞝栐蚊陜H30歲的斯蒂爾擔任蘭斯主帥,后者也曾經取得過不俗的戰績,足夠說明法甲也有少帥的成長空間。但斯蒂爾是比利時出生的英格蘭人,由于缺少相應教練證書,他在蘭斯執教時,俱樂部每場比賽還得支付2.5萬歐元的罰款。
培養模式導致交流障礙?
關于法國教練的“常見形象”,曾有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超俱樂部高管向競技網如此描述:“就是那種略顯灰色的,陳舊的蒼白男性。他們不太有動感,英語也不是很好,其中大部分看起來就不像是天生的‘媒體表演者’。”而如此“沉默老白男”形象,在當今的足壇并不太受歡迎,至少在英超,哪怕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開始采用主帥和總監的“分權制”,他們也希望自己的主教練能說會道可以成為整個球會的門面。
由于在法國,體育總監和俱樂部主席通常在媒體方面更有發言權,這就先天限制了本土教練們的“個性”發展。另外正如前文所述,培養模式也是重要原因,除了門檻高導致畢業生統統“老成”,傳授課程只注重球場之內的內容,而不培養溝通能力也是一方面?!癇EPF培養的是教練(Coach),而不是主帥(Manager),它太專注于比賽風格、錄像研究課程這些足球本身的內容了。關于溝通則只有如何準備團隊談話和如何準備比賽發布會等很少的部分?!边@是一位剛剛拿到證書的法國教練的感受。在他看來培訓課程質量很高,但整個模式還是有些落伍了,“你學不到英語也學不到西班牙語,這與其他國家不同??纯雌咸蜒廊?,他們都能說4到5種語言。”
就這一點而言,當初溫格與霍利爾在英超的成功,還真有些特例的感覺,他們都是那種喜歡場內場外一手抓的“傳統英式主帥”,其中霍利爾還曾經是英語老師。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當年兩位前輩開始執教時,可還沒有BEPF這回事。后者創立于1991年,最初叫做DEPF,培訓模式和現在不太一樣,到2012年之后才改為今天的名稱。
其實在完成DEPF/BEPF課程的學員中,也有一些我們眼熟的名字,稍年長一點的有德尚、布蘭克、前巴黎主帥加爾捷、現比利時國家隊主帥魯迪·加西亞等等,而50歲左右的還有齊達內和現任格魯吉亞國家隊主帥薩尼奧爾。他們是仍未熄滅的火種,代表著法國人仍可在教練席上有所作為。不過從更廣和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徹底的變革,在足球世界的最頂層,法國教練恐怕只會成為珍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