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報道
VAR讓足球比賽的判罰更準確,但更公平嗎?可以肯定的是,VAR出現后爭議依舊存在,一些球迷更是把VAR控制室稱為“小黑屋”。為了讓VAR的判罰更加透明,不少足球管理機構都開始試行現場即時地向球迷解釋VAR的判罰。
據科貝電臺報道,西班牙足協裁委會向西甲聯盟提議,從下賽季開始,在每次VAR回看后,裁判將向球迷解釋判罰??紤]到西班牙足球近些年的“內格雷拉案”和本賽季皇馬屢屢掀起的“裁鬧”話題,不說制度改革,西班牙裁判管理機構的確需要做點什么。
意大利已經先行一步,日前宣布從本賽季意大利杯半決賽開始,讓裁判將通過現場廣播向場內觀眾解釋VAR的判罰。而從本周末的意甲聯賽開始,VAR的判罰將在比賽期間通過球場大屏幕顯示。
實際上,在2023年的女足世界杯和世俱杯,國際足聯就進行了相關試驗,由當值主裁判通過耳麥向現場觀眾解釋VAR的判罰。而在澳超和葡超等聯賽已經在推廣類似的做法。本賽季的德甲和英格蘭聯賽杯,也進行了應用實踐。今夏在美國舉行的新世俱杯,裁判也將對VAR的判罰做出即時解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NFL最早從1975年開始,裁判就通過無線麥克風,向觀眾解釋點球判罰。
科技在足球判罰上的運用,則要慢得多。自VAR出現之日起,最大的擔心反而不是公平性的問題,而是打斷比賽的流暢性,“讓足球變成另一項運動”。包括取消進球時對“激情”的損害,不少球員都表示進球后要等VAR復核才能慶祝,有點煞風景?,F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驗的總結,VAR對比賽的打斷已大為減輕,或者說開始被習慣。
但幾年下來,VAR的公正性卻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比如不久前馬競和皇馬在歐冠的點球大戰,阿爾瓦雷斯射點球時十分輕微的兩下觸球被VAR(半自動系統)識別,馬競和一些中立球迷都對這種吹毛求疵的判罰很難接受,這還包括早就存在的體毛越位和慢動作放大犯規觀感等問題,甚至有的人認為這些規則本身就不合理。
實際上,在具體判罰上,裁判視角和球迷視角是很不一樣的,VAR擁有多機位畫面,而且裁判對規則的理解無疑也更專業。這就存在解釋和怎么解釋的問題——在本賽季英聯杯利物浦與熱刺的首回合比賽中,VAR對一次關鍵進球介入判罰后,裁判通過廣播向觀眾解釋了處理結果,然而在隨后的另一次判罰中卻沒有做出同樣的動作,這種不一致性難免又讓外界產生懷疑。
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科技以人為本,技術可以讓VAR精確到毫米級別,但哪個判哪個不判,總歸會存在爭議的空間。事實上,從比賽哨音一響,VAR就一直處在“后臺運行”狀態,關注比賽中的每一次事件,只是在規則限定的三大情況(紅牌、進球、認錯人)才會介入判罰。因此,就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很多的爭議判罰并不是VAR看不看得到的問題,而是裁判組如何理解規則,并做出判斷的問題。
而之所以產生那么多爭議和質疑乃至陰謀論,一個重要原因是透明度的問題。就阿爾瓦雷斯的點球雙觸事件,CBS的裁判專家克里斯蒂娜認為,盡管公開判罰流程可以讓球迷更能理解判罰,但VAR沒必要也不可能對所有判罰都做出解釋,足球管理機構需要在公眾知情權和對比賽的影響之間做出平衡。
比賽第二天,歐足聯在輿論的追問下,對阿爾瓦雷斯點球雙觸給出了官方解釋,然而從畫面的清晰度或者對違例過程的描述,都不能讓人完全滿意,比如阿爾瓦雷斯是左腳先碰球,還是右腳射門后球再碰到左腳,盡管看到的是同樣的畫面,不同媒體的報道卻存在不同的解讀。
此外,考慮到運營成本,國際足聯正在計劃推出一款“低配版”的VAR——FVS(足球視頻支持系統)。由于現在VAR系統多則需要幾十臺攝像機和監控中心,不僅設備費用高昂,還需要更多的人力(一般小黑屋至少需要3人:VAR、VAR助理和操作員,根據需要還可能有更多的助理),主打實時和全程監控。
而FVS一般只需配備四五臺攝像機和一名操作員,當發生可疑判罰時,由參賽一方發起“挑戰”,裁判再觀看回放,判斷判罰是否存在明顯錯誤,但視頻助理(操作員)不會主動提出復核,或提醒主裁判判罰有問題。國際足聯裁判事務主管科里納強調,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教練手上”。
那么問題來了,國際足聯和足球規則制定者認為,科技含量更高的VAR無需教練發起挑戰,因為VAR本身就會監控每一個可疑事件,并在發生明顯誤判的時候提醒主裁判。那么在爭議依舊存在的情況下,低配FVS的教練挑戰制,是否可以和VAR結合,把挑戰的權利也交給教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