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閆羽
24強全數亮相,在歐洲杯小組賽首輪戰罷過后,各位有什么感想?角度不同,每個人的觀感、體驗就會不同,但數據或許可以為我們提煉一些看法一致的要點。比如說這仍舊是一屆比較“開放”的大賽,從開幕戰德國5比1大勝蘇格蘭開始,就不曾讓期盼破門的球迷白白等待,甚至于上半時0比0這種情況,也是到最后一場葡萄牙對捷克時才出現。而12場較量打進34球,場均2.83球的數字,看上去也像是延續了上屆歐洲杯的勢頭(場均2.74球),不再是更早之前大家都特別追求少失球的時代。
還有“烏龍球領跑射手榜”這回事,也與3年前如出一轍。上屆歐洲杯總共出現了11粒烏龍球,比之前15屆的總和還要多,其中小組賽就有8粒。而眼前只賽一輪,“自爆家門”的倒霉蛋就已經有3位,如果照此效率繼續下去,2024還真有可能復制甚至超越2021。然而本屆并非上屆的翻版,至少就小組賽首輪的數據而言,這里還有一個相當意外的新亮點。那就是遠射逆流而上,成了各隊“主要的破門手段”。
本屆截至前12場結束,禁區外的遠射破門有多厲害?相信居萊爾的世界波以及羅馬尼亞隊的爆射兩連擊都曾令你印象深刻。而論數字,在總共34粒進球中,它們占到了11粒,占比32.4%,平均每1.09場就有一粒。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看上去像是遠射的破門,比如米爾迪爾那記驚天動地的凌空抽射——土耳其人剛好站在了禁區線上。如果這還不能讓你感覺新潮流來了,那么再縱向比較一下:上屆歐洲小組賽全部36場,所有球隊禁區外破門加起不過12次;全程51場,遠射進球總數則為19粒;更早之前的2016歐洲杯,這一數據更是只有17而已。
如果再對比之前歐洲主流聯賽的數字,更不難覺察這完全是一種“反潮流”。在傳控流與高位壓迫被奉為“先進足球”代表的當下,遠射早就成了一種略顯奢侈且并不常用的攻擊手段——因為它的命中率不會太高,同時又大概率會交出球權,而“隨意交出球權”正是先進足球的大忌之一。大概就是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2023-24賽季英超的遠射僅占到全部射門的32.8%,相比10年前的44.9%下降了很多,而遠射進球更是只占到全部破門的11.5%,也是2010-11賽季以來的最低。
其實在上屆歐洲杯的回顧資料中,歐足聯的技術官員就曾經提到:“(遠射減少,遠射破門不多)這似乎表明一種持續的傾向,即把球傳到更有可能產生進球的區域,而不是選擇低命中率的遠射?!钡巯略趺淳屯蝗晦D向了呢?從玄學的角度來講,進的多肯定有運氣因素,而射的多大概因為國家隊的比賽可能沒有俱樂部賽事那么多的心理束縛,沒有位高權重又追求復雜套路的主帥在場邊不停大聲提醒:按戰術來別自己瞎搞。同時大賽所帶來的榮譽感或許也會容易讓球員萌生個人英雄主義思想:有機會我就得來一腳,萬一呢!
這只是一種推測,缺少科學研究的支持,不過還是從數據來看,那些“不怎么講究”的球隊確實更傾向于選擇遠射。比如土耳其是首輪遠射次數最多的球隊(11),他們歷來就有點神經刀,團隊的整體戰術素養一般。而除了土耳其和開幕戰打出碾壓局的德國,遠射占比達到或者超過50%的球隊還有羅馬尼亞、英格蘭、阿爾巴尼亞、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和烏克蘭,都不像是“戰術先進”的隊伍。當然,這其中有部分球隊原本就很難攻入對方禁區,不選遠射就更沒有進攻機會了。
“如果你不射門,你就不能進球?!卑堰@句克魯伊夫的名言套用在這里,應該還算契合。國家隊不像俱樂部,大部分情況下并不適合安排太復雜、太多傳跑的精細配合,這已是多年來的業內共識。因為沒有長期演練和并肩作戰的默契,來自不同球會的球員很難將高深的戰術發揮出最大功效。在這方面,葡萄牙可以算是現成的例子,主帥馬丁內斯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3邊后衛布陣”,令人聯想到瓜迪奧拉的邊后腰革新,但實際效果卻是五盾軍團踢出了小組賽首輪最催眠的上半場。所以,有時候還不如稍微多依賴一點球員的即興發揮靈光一閃,能射門就不要再追求“傳到更好的位置”。
就前12場的遠射次數而言,它占到射門總數的39.2%,倒也不算多得特別離譜。隨著賽事的推進,這一比率也肯定會有所變化。不過成功案例已經這么多,對各隊球員必然會產生心理暗示:低命中率的遠射未必低效,有機會的話何不也來一腳試試?在多年以前,三分球也曾被認為是一種低命中率的攻擊手段,不能作為進攻支柱,但現在它卻成了籃球運動最被重視的得分來源。那么足球會不會藉此也來一場顛覆認知的革命?至少在本屆大賽,我們可以稍稍期待一下更多世界波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