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足協用實際行動“拯救中國足球未來”

記者肖良志北京報道
職業化24年來,中國足協從未像現在這樣密集出臺打造特色青訓體系的一系列思路和政策、措施。1月31日,中國足協在北京正式向第一批青訓中心授牌,正式向第一批全國青訓顧問、全國青訓總監、地區青訓總監頒發聘書,加上此前推出的各項青訓改革,標志著中國足協正在用實際行動夯實青訓基礎,用實際行動“拯救中國足球未來”。
1、杜兆才將青訓看做是中國足球發展振興的“戰略基石”。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黨組成員、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將青訓比作中國足球發展振興的“戰略基石”,把青訓推上了嶄新的高度。
杜兆才在談到足球夢想時表示,中國足球的發展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青少年足球是足球改革的基礎,也是中國足球發展振興的戰略基石,中國足協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久久為功,逐步提高中國足球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立足國情和借鑒國際經驗相結合,堅持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從娃娃抓起、從基層抓起、從群眾性參與抓起,堅定不移地走既符合世界足球發展規律又適應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足球青訓之路,為振興中國足球夯實人才根基。
杜兆才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足球發展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改變了落后面貌一樣,中國足球的振興也唯有依靠改革求發展,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發展中國足球的生產力。邁進新時代,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廣泛團結各方力量,全面深化足球青訓體系改革,建立健全“職業俱樂部青訓體系、省市體育局青訓體系、城市青訓體系、體教結合校園青訓體系、社會俱樂部青訓體系”五大青訓體系為一體的多元化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布局國內、國際兩類青訓中心,做大做強全國青少年足球超級聯賽,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足球青訓體系。
對于青訓中心的定位,杜兆才表示,青訓中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足球青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足協將與各省市加強合作,加快建設一批由中國足協主導、省市共建、國內統一標準的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將其打造成為中國優秀球員培養的搖籃。同時,建立健全青訓總監制度,讓專業人干專業事,面向國內外聘請徐根寶、達米亞諾、孫雯、肇俊哲等一批高水平優秀教練員和青訓專家擔任中國足協青訓顧問、全國青訓總監和地區青訓總監,負責指導中國足球青訓體系設計、青訓中心建設和青少年足球訓練工作,全面提升我國足球青訓專業化、實效化和國際化水平。
在青訓方面,杜兆才力推國際化。未來幾年,中國足協將與世界足球強國加強合作,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大國際交流與借鑒力度,建設好歐洲青訓中心和南美洲青訓中心兩大國外青訓中心,每年選送優秀青少年球員赴國外訓練和比賽,將其打造成為全面提升我國青少年球員競技水平、走向世界的國際舞臺,實現國內和國際深度融合發展,為中國足球的騰飛奠定基礎。
2、聘請徐根寶為青訓顧問,樹立十年磨一劍的徐根寶為青訓的方向與標桿。
1月31日,在中國足壇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徐根寶被正式聘請為青訓顧問。長期以來,徐根寶甘做鋪路石,十年磨一劍,創立了獨具特色而頗有成效的青少年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會水土不服,可以推廣到全國。中國足協聘請徐根寶為顧問,既是對他本人的肯定,更是對他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認可。
即便如此,國內也很少有人真正去請教徐根寶如何培養足球人才。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除了購買門票參觀的人員之外,只有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北京市足協主席楊海濱率團真正去徐根寶的基地參觀、學習過。這個現象說明,中國足球落后的不僅僅是水平,還缺乏永無止境的上進心。
在1月31日的授牌儀式上,徐根寶也明確談到了這一點。其實,中國青訓教練坐井觀天、老死不相往來的圈子文化,一直制約著中國青訓的發展。如果大家都像徐根寶那樣,在過去搶逼圍的基礎上,重新領悟巴薩式的搶逼圍,在此基礎上鉆研透接傳轉,然后讓“搶逼圍接傳轉”的精髓體現在日常的訓練中,體現在比賽中,則中國足球的青訓現狀絕不會尷尬如此。
徐根寶還談到了自己的三條選材準則:愛偷懶的不要,體能差的不要,速度慢的不要。只有堅持這樣的選材標準,才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徐根寶希望能夠有更多參與青訓的人去看看他們是如何訓練的,這樣會從中受到啟發。
那些只會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青訓教練,多去向徐根寶學習一下吧?,F在徐根寶成為全國青訓顧問,在他的督促和推動下,青訓圈子的文化應該會發生一些變化。
3、聘請李樹斌肇俊哲孫雯等為青訓總監,目的是用他們的影響力改變現狀。
中國足協聘請亨利的恩師達米亞諾為全國青訓總監,目的是利用達米亞諾擅長青訓體系設計和建設的優勢,設計出符合中國足球特點的青訓模式。
聘請肇俊哲、孫雯分別為東北大區青訓總監和女足青訓總監,一是利用他們各自在圈內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優秀退役職業球員加入到青訓的大軍,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足球;二是利用他們精湛的技藝,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正如徐根寶說的那樣,優秀的退役運動員都不愿意搞青訓,如果能夠有發更多優秀的退役運動員參與到青訓大軍中,中國足球的發展一定會更快。徐根寶表示,他自己都要親自為孩紙們示范,這就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孩子們在技藝精湛的教練帶動下,基本功也會學得更好更扎實。希望在肇俊哲、孫雯等人的帶動下,能夠有更多的優秀教練加入到青訓中,加上先進的足球理念和實戰性強的訓練模式與手段,中國足球的未來一片光明。
4、一個青訓中心就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孵化器”。
1月31日,中國足協向9個重點城市、3個邊遠地區城市、3個專門的女足基地正式授牌為青訓中心。每個青訓中心都要有專職的青訓總監,按照中國足協制定的標準去開展青訓中心的工作。
作為青訓中心,要肩負起發展本地區青少年足球的重任,同時做好與校園足球的接軌工作。每個青訓中心不僅要具備多少支球隊、配備對少資金那么簡單,它們都是功能強大的孵化器,要帶動本地區足球的發展,要培養和輸送更多的人才,還要進行各種有效的培訓。
在大力發展青訓中心的同時,中國足協還成立了三個田徑與足球的混合基地,主要是在12歲之前進行選拔。這是一個創舉,因為足球和田徑的確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杜兆才學的是足球專業,做過主管足球的體育局副局長,后來在國家體育總局又主管田徑項目多年,沒有誰比他更清楚田徑和足球的關系,推出田徑與足球的混合基地,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科學論證之后的結果。
過去,江蘇和上海女足隊伍中曾經有過多名從田徑轉行來的球員,踢得相當不錯。國際足壇也有很多例子,包括大名鼎鼎的貝爾也是從田徑而來。
當每個青訓中心都人才濟濟的時候,職業聯賽和國家隊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
在發展男足的同時,中國足協也專門為女足下了功夫,授牌的江蘇蘇州、常州和上海的普陀就是專門的女足青訓中心。可以說,中國足協從來沒有如此重視過女足青訓,女足的環境會越來越好。